全域旅游是旅游產業的全景化和全覆蓋,是資源優化、空間有序、產品豐富、產業發達的科學而系統的旅游,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將對未來旅游業的資源保護、規劃設計、投資建設、經營管理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那么,全域旅游規劃的必備內容有哪些?需要具備五個方面!

1.全域存量優勢。
全域旅游的提出使得旅游規劃的制定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時期全域旅游規劃需要超越旅游來看待旅游。
圍繞資源存量優勢,在編制全域旅游規劃時,要改變傳統旅游規劃把區域資源存量鎖定在旅游資源上的舊認識,在大旅游資源觀的指導下盤活生活資源和產業資源,整合區域內各種資源要素,使之用于旅游開發。圍繞產業存量優勢,在規劃中引導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賦予其旅游功能,一方面可以拓展原有產業的發展空間,提升旅游業附加值,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業與其他產業的相互延伸,實現產業融合。集中項目存量優勢,提升區域內現有旅游項目,通過賦予傳統旅游項目新的內涵,引入新的技術,實現存量項目的二次騰飛,同時為全域新旅游項目的規劃指明方向。
2.全域業態融合。
旅游新業態是全域旅游經濟增長的關鍵點,是創造全域旅游消費新需求,提升全域旅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抓手。在新時代全域旅游規劃將著眼于全域旅游業態的融合,著眼于“旅游加”新業態的發展目標。
專注于產業融合業態規劃,通過全域旅游與相關產業融合而誕生的新業態,如旅游與裝備制造融合形成旅游裝備制造;以業務推廣型策劃為主,通過對區域內現有旅游業態和旅游產品的升級,策劃具有一定市場影響力的產品,如策劃新的主題酒店,對傳統酒店業態的管理進行改進和創新;注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業態規劃,密切關注旅游消費者發展新業態的需求。充分發揮“旅游+”的引領作用,重點規劃開發鄉村、養老、研學、會獎、智慧旅游等符合國民消費需求的多業態綜合旅游產品,聚焦旅游產業新業態。
3.全域策略驅動。
全域旅游作為新時期的旅游發展戰略,受到了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進行全域旅游發展規劃,必須著眼于政府層面的政策驅動,借助各種利好政策,規劃改革全域旅游綜合管理體系。
以全域旅游發展領導體制改革為重點,各地撤并“局”,成立“委”,從全域發展大局出發,整合區域資源,整體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形成各部門聯動的發展機制。全域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與完善,將旅游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創新旅游管理機制改革,實現“全域旅游,統籌規劃,全國服務,城市共享”的根本目標。著眼于旅游綜合執法機制的創新改革,注重旅游執法的“對”和“放權”,有效推動全域旅游規劃的順利落地。
4.全域標準建設。
日前,國家旅游局公布了全國首批262個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這些地區享受全域旅游優先發展政策。在新時期,全域旅游規劃將以全域旅游標準化建設為重點,全域將按照旅游景區建設標準進行規劃,擺脫“景區旅游”的方向性思維。規劃全域整合景區內外,形成全域景區建設和服務標準,以客戶需求和客戶滿意度為導向,推進全域多規合一,規劃實現全域旅游“優化環境、美化景觀、精細化服務”
5.全域投資創新。
新時期全域旅游投資發展需要創新模式,拓寬多元化融資渠道,采取積極的投資策略,將政策端與市場端緊密銜接,在投資過程中與相關行業供給側改革相銜接,防止新增過剩產能盲目投資,深化全域資源共享和產業整合。
一方面要注重規劃全域旅游融資渠道的創新,積極利用政府投資和市場資本,規劃綜合運用BOT、ABS、PPP等多元融資方式,拓寬全域旅游發展的資金來源;另一方面,要注重規劃投資項目的創新,重點抓好“旅游加互聯網”創業創新項目的投資,加大對絲綢之路、西部旅游區、長江旅游帶等重點地區旅游開發和鄉村扶貧旅游發展的投入,加大對親子游、養老游、研學游、野奢游、會獎游、陸海空游等旅游新業態的開發和投入。擬投資品類豐富,內容多樣。
結語:
全域旅游規劃應該是一種戰略方向和方法,是一種區域發展的哲學思維和政策導向,是一種經濟發展模式或思維。從根本上說,是引領旅游業大變革、解決發展痛點的關鍵,也是以旅游業為先導,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全面協調發展的區域化戰略。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文字/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以便及時處理。從本網站轉載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網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