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中法達成《中國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關于木質遺存與土遺址保護科學研究之合作協議書》,本次合作研究將圍繞木質遺存保護研究和土遺址保護研究兩大方面展開。

中國秦始皇陵與法國巴黎圣母院是聞名全球的世界文化遺產,均曾使用大量的木質材料且存在過火木質遺存。如秦兵馬俑坑的建筑使用了大量棚木、枋木、立柱、地栿等木質構件,也出土了戰車、兵器局部構件等木質遺跡,這些木質遺存在歷史上遭到過不同程度的焚燒;而巴黎圣母院也保有大量木質建筑構件,其木質屋架在2019年被嚴重焚毀。因此,我們選擇木質遺存保護這一共性問題作為雙方合作的切入點,將兩個世界文化遺產地聯系起來。
據了解,本次合作研究的兩個方向,統籌考慮了雙方文化遺產保護的共性與個性問題。圍繞木質遺存保護研究,雙方將聯合開展巴黎圣母院火燒木材及秦始皇帝陵火燒木材遺跡(木炭)保護修復以及價值認知研究;針對巴黎圣母院火燒木材及秦陵秦俑坑出土木炭及殘存木質開展包括木材樹種鑒定、保存狀態評估、劣化機理、保護技術與方法研究,尤其是針對殘存木質,還有木質修復研究。圍繞土遺址保護研究,針對秦陵秦俑坑土遺址以及法國作為建筑元素的土質材料,開展土遺址耐久性和穩定性、制作工藝、病害識別評估及損害機理等研究,開展遺址土體保護技術研究。

“以秦陵博物院為代表的考古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特色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結合所創造的生動實踐,為全球文化遺產事業貢獻了獨到的中國經驗。”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秦兵馬俑坑等考古遺址主要為土質,這類土遺址的保護與常見的露天土遺址不同,需要結合其自身環境與病害特征,面向考古、保護、研究、展示、利用的全鏈條需求,發展可持續的保護利用科學體系。因此,我們希望同法國的遺產機構一道開展考古土遺址的保護研究,在國際上推廣中國特色的考古土遺址保護理念,通過文化遺產科學研究踐行全球文明倡議精神。
文化遺產合作一直是中法兩國文化關系中最具活力的亮點之一,而陜西文博機構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陜西文博機構先后開展了中法“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茂陵石刻保護”等合作項目,并聯合開展保護培訓。2024年2月,秦陵博物院派出專家赴法國巴黎,參與巴黎圣母院的保護修復工作。此次秦陵博物院與法國文化遺產科學基金會的合作,是落實上述共識與合作機制的具體行動,也是中法之間文化遺產領域合作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據介紹,下一步,雙方將圍繞合作協議所確定的框架,制定詳細的研究計劃。由于文物資源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合作雙方將首先通過實驗室分析與模擬試驗的形式開展基礎研究。計劃深入探索秦始皇陵與巴黎圣母院兩處文化遺產中的木質遺存(尤其是火燒木質遺存)以及考古土遺址的材料性質與歷史價值信息,在室內試驗與模擬試驗的基礎上,總結遺產劣化機制,開發適用于文物實際的保護技術與方法體系。
秦兵馬俑自出土以來,就與法國結下不解之緣。法國的四位前總統、總理德斯坦、密特朗、希拉克和薩科齊以及現任總統馬克龍都曾到訪秦陵博物院。1978年9月,時任巴黎市長的希拉克第一次來到西安,參觀了剛剛對外開放的兵馬俑博物館,成為第一個參觀兵馬俑的外國政要。當時他激動地說:“世界上有七大奇跡,兵馬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跡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此后,“世界第八大奇跡”在世界范圍內一度成為兵馬俑的代名詞。兵馬俑等秦始皇陵出土相關文物曾先后四次在法國展出,深受法國人民喜愛。
來源:中國日報網,網絡
免責聲明: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部分文字/圖片來自互聯網,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以便及時處理。從本網站轉載至其他平臺所引發一切糾紛與本網站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