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人們追求美好文化生活的今天,多樣文化需求迸發,文化空間“美不美”“好不好”,直接影響著人氣“旺不旺”。隨著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持續深入推進,公共文化服務范圍逐步擴大、品質不斷提升,逛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逐漸成為一些地區的新風尚。當下,文化空間提檔升級已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新課題。
一、概念解析
“文化空間”也稱為“文化場所”(Culture Place),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時使用的一個專有名詞,主要用來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形態和樣式。由于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用語。因此,文化空間的釋義必須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基礎。文化空間包含范圍廣泛,有三個方面的含義:

在景區空間設計中,文化空間更多的指在一定文化范圍之下的涉及范圍中的各種景觀、雕塑、空間的景區文化產品。
二、政策背景

三、全國發展情況

四、發展重點


一方面要著力于盤活存量、激活增量、放活數量和優化質量,在此基礎上逐步探索形成公共文化空間升級改造的標準,積累成功經驗,爭取專業支持,共同還空間、功能、文化服務于民。
另一方面,革新公共文化空間評價體系,打破現有行政區劃的限制,嘗試以人口規模、產業分工布局、城鄉整體規劃為依據,就近就便提供同等規模和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
五、發展趨勢

六、兩大重點
旅游發展早期,景區只是旅游目的地大空間里的一個點,“小康”時代,景區越來越成為一個面:因此,景區涉及的各種文化空間也不應該是一個個孤立的點,而應該串點成線,成為整個景區發展的面,最終形成立體化、一體化發展的旅游業。從這個角度講,打造景區文化空間有兩大重點:
一是營造產業集群空間

二是注重平臺的橫向延展作用

旅游景區的文化IP,既可以是一處景觀、一個人物、一幕情境、一場實景演出,也可以是獨特的文化氣質、服務特色、情感表達。浩如煙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震撼人心的革命文化、博采眾長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有無窮的資源可以挖掘,成為旅游景區文化創新的源泉。這些IP,不僅呈現給來到景區的游客,同時,也可以通過平臺化延展,在影視、動漫、出版、教育等等方面實現更大的價值。
七、基本原則
1. 強調保護現行原則;
2. 空間設計要突出景觀的特色和個性的原則;
3. 空間設計要體現自然美和和諧美統一;
4. 空間設計要維護生態平衡;
5. 空間設計要運用整體性原則,讓景區的自然、社會、經濟效益達到最完美的統一。

八、案例解析
案例一:紅軍長征若爾蓋紀念館
晟景文旅根據若爾蓋的高原濕地草原風光、豐富的藏族文化資源以及紅軍長征的紅色文化,提取草地、光芒、建筑材質、高原生態、紅色文化等元素,以紅色精神為主體,汲取紅色文化及地域特色,結合當地紅色遺址、塑造紅軍人物形象,從而多維度地將長征故事娓娓道來。
>>查看詳細方案

案例二:人間仙境九寨溝非遺展館
晟景文旅規劃,在項目原有基礎上,結合九寨溝本地自然、人文、歷史資源,從二層數字廳方案、美食區匯報方案、一層規劃建設廳、援建廳匯報方案、中庭改造匯報方案五大板塊對人間仙境九寨溝非遺展館進行了設計提升。
>>查看詳細方案

相關專題